千里捎书为一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
华德榜论坛本期议题是:和
自古以来,“和”一直被人们重视着。孔子说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孟子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今天我们说,要建立和谐社会。看来,“和”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传承和发展着。让我们一起看看老师们是怎样理解的。
01. 和合文化
问心阁:
和,左为禾,右为口。禾为口生,口因禾存。
口(人)有禾则祥,禾有口(人)则旺。禾与口之和构成和。
惠质兰心:
禾也代表了五谷,口代表了人的器官,禾与口共存,是不是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呢?
问心阁:
“和”也写成咊,即左为口,右为禾。两个字是一个意思。咊为和的异体字。
和
——为华德榜论坛第十一期而作
满园绿藤绕花流,
东南一隅池中幽。
彩蝶戏蛙芦苇摇,
初阳晒谷娃仔喽。
客厅阿公观剧乐,
妆台雀妹对镜愁。
万户谐致醉东风,
我躯此外更何求?
2020-8-15 北京
Nocturne:
和,是和气,是和谐,是和美,是和平,一切美好的象征似乎都与和有关。
诚信学—华章:
“龢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,左边是形旁“龠”,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,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。右边为“禾”字,此处表示读音。这些乐器一齐吹奏,声音悦耳动听,显得很调和、和谐,所以“龢”字的本义是指乐声调和、和谐。
以上本原之说是指物件凑合一起可以和谐。从诚信学角度来讲,这种自然的和谐就是“诚”,看得见,听得着,感受得到。传统文化又将自然“和”过渡到人与人的“和”,意思就是说人也要和自然物件一样,相互配合,才能凑出美妙的和谐之音。
Melody:
“和”代表了宽容与豁达的生活态度。和睦的人际关系,和谐的社会环境,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。家庭之和,朋友之和,同事之和,都有利于发展进步。以和为贵,和气生财。
惠质兰心:
@Melody 处处“和”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态度,家庭中家和万事兴,生意中和气生财。
@许晓军~贸促会国际商会 对于“和”,您是怎么理解呢?
许晓军:
@惠质兰心 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字通显:号苦集灭道:
和为贵
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和合文化,通过合作达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,家与家的和睦相处。
宋向清:
“和“的原意应该是人与物之间互相谐致的关系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其乐融融。
Nocturne:
传统“和文化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。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。儒家“和文化”的主要内容包括:天下为公、选贤举能、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;和而不同、兼容并蓄的文化观等等。
宋向清:
延伸理解“和”就是和谐、和乐、和美、和睦、和平等。
宋向清:
@字通显:号苦集灭道 “和合”意味深长。和平、合作、和谐、合理、和睦、合适等等,似乎都存在一种因果关系。
许晓军:
@惠质兰心 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宋向清:
不和平,就难以合作;不合作,就没有和平。不和谐一定存在不合理;不合理就难以和谐。不合适,就不会和睦;不和睦,就难以合适。所以,和合意味深长,而且鞭辟入里,发人深省。
惠质兰心:
@许晓军~贸促会国际商会 说得好,要求和存异,要真正的心和,表里如一的和。
问心阁:
《老子》:“和其光;同其尘。”之“和”有混合之意,也是“和”字原意的延伸。但和光同尘的态度显得消极,不值得提倡。
许晓军:
德为先,智为魂,诚为基,人为本,和为胜。@惠质兰心。
惠质兰心:
@宋向清 好像颠倒一下也说得通,只有真诚合作,才能达到和平状态;只有处事合理,才能和谐共存;方式合适,才能和睦相处,有点互为因果的感觉。
字通显 号苦集灭道:
人类无法终日孤岛独处,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发展(发展到现如今叫:全球一体化),纵向我们强调不忘本知来处懂得感恩,横向我们强调和睦和谐和平。
比之西方,强调自由、强调竞争,我们的文化不否认人的差别,承认发展中的差异性,但更强调共同富裕——和而不同。
从文化观念看,我们更有大局观、整体观、长远心。
@惠质兰心
“和”是目的,“合”是手段。
杨永军律师:
传统文化中,以和为贵是目的,但不是和稀泥,是从斗争中产生!但斗争不是争斗而是讲究方式方法,一时的争是为了永久的和。
王义忠:
“和,左为禾,右为口。禾为口生,口因禾存。”接着会长的说,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一个社会,只有有“禾”,才能解决人民的“口” 的问题,也就是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。基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,“和”才有可能。
02. 求同存异
关公文化彭允好:
“和”就像调味品,太刚则变柔,太柔则变刚,又像调音师,使得旋律趋于和谐,优美的最佳境界,这就是和。
和,不是代表柔和,柔和只是和的诸多形态其中之一而已。
许晓军:
“和”是求同存异,是在大同的基础上存小异创新反过来促进大同的美好生活。
Amalie汝河之水:
和圣展获:
《春秋左传诂 》第325~ 326页载:“夏,齐孝公伐我北鄙,公使展喜犒师,俾受命于其父展获。齐侯未入境,展喜从之,曰:‘寡君闻君亲举玉趾,将辱于敝邑,使下臣犒执事。’齐侯曰:‘鲁人恐乎?’对曰:‘小人恐矣,君子则否。’齐侯曰:‘室如悬馨,野无青草,何恃而不恐?’对曰:‘恃先王之命。’昔周公、太公,股肱周室,夹辅成王。成王劳之,而赐之盟,曰:‘世世子孙无相害也。’载在盟府,大师职之,桓公是以纠合诸侯,而谋其不协,弥缝其阙,而匡救其灾,昭旧职也,及君即位,诸侯之望曰:‘其率桓之功。’我敝邑用不敢保聚。曰:‘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,其若先君何?君必不然。’恃此以不恐。齐侯乃还。”他以善于外交辞令而著称。
展获是春秋时期鲁国先贤,周文王之后,官居士师,终生以德处事、以信修身,倡导“和谐相处”、“和为贵”等“和文化”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被诸子百家颂扬为“道继唐虞,学开孔孟”,孔子评价其为“言中伦、行中虑”的春秋名贤,更由于孟子誉其为“圣之和者”的“百世之师”,因此被尊称为“和圣”,明清以后,又被称为“展子”。1840年,一位法国传教士在泰安先贤祠拍摄的“五子像”显示,“和圣展子之位”位居第一,列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庄子之前,由此可见,后人对“和圣”柳下惠的尊崇与景仰。他在中华文明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圣人。
问心阁:
一个和气生财的真实案例:
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有一个专门卖小家电的商店,一个中年妇女来买一个电吹风,老板要价80块钱,中年妇女也没还价,买了就走了。
过了几天妇女又来了,原来是电吹风坏了,想让老板给修,但是这个老板就不想给修,两人就吵起来了。
妇女一气之下打电话叫来了二三十个帮手吵架:几十块钱我不在乎,今天我就是要争口气!
老板一看架势不好,就给换了个新的,妇女刚走,老板父亲捂着心口倒下了,两口子急忙把父亲送到医院,原来是生气吵架,过于激动导致心肌梗死,抢救了两天,花了好几万,最终还是回天乏力。
惠质兰心:
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的故事。清代康熙年间,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府第与吴姓相邻。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,双方发生纠纷,告到县衙。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,县官欲偏袒相府,但又难以定夺,连称凭相爷作主。
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,张英阅罢,立即批诗寄回,诗曰:“一张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得诗,旋即拆让三尺,吴姓深为感动,也连让出三尺。于是,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。
惠质兰心:
不管是六尺巷还是仁义巷,都反映了邻里的和谐相处。
正如公众的评价:“争之不足,让之有余,互相谦让,品德高尚”。
03. 古为今用
惠质兰心
我们寻访仁义巷,听老传说,更听新故事,传说中的主人公都不在了,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永存,那就是和谐共处。
Amalla汝水之河
对!
故事的最高演义境界就是传承先贤惠风!
问心阁
应该将之明之,在权威杂志或权威学术会议上发布,以正视听,以还原历史的真实。
蕙质兰心:
用“和”文化引导企业发展,让企业文化有了内涵。
爱诺一家:
观念一致是“和”的基础,国际关系,人际关系的“和”重点还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文明认同感的塑造,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认同的不同个性展现,绝不是对反文明的包容,文明认可才能和而不同。
王教授:
和:口边有禾。人人有饭吃是“和”的基础状态;和的基本愿景为谐。谐:皆言,人人有话语权!和谐、民生!民主:皆言,即有事要商量,有事好商量,有事会商量,这也是现代治理的基础,亦即总书记说的协商民主。有协商民主才有谐。有了谐,和的愿景就实现了!
当然,人和是和谐的基本要义!人和的基础与主题为民生和发展!民生是发展的目的,发展是民生的基础。没有民生与发展,人和就无基础!同样,没有人和,也就没有民生与发展!
再进一步,不忘初心,为人民谋福利,是讲民生;牢记使命,为民族谋复兴,是求发展!因此,民生与发展就是初心与使命。综合与概括,简言之,即为,和及其愿景:谐!
宋向清:
在物质或资源并不充裕的前提下,精神层面的“和”还要仰赖物质层面的衡。物质利益的均衡配置以前是,现在是,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还是人们甚至国家之间“和”与“斗”的核心考量。
价值观相同的人也会因为物的匮乏也争斗,只是这种争斗可能会被延后,但终究会因为物的因素而斗,而不是持续的和。国家也是一样,美国与日本价值观一样,与德国价值观也一样,但美国还是照样会打压日本和德国等西方大国。
爱诺一家:
目前语言的“和”大于行动的“和”,纲领的“和”大于实践的“和”,“和”的属性有其公共属性,政府职能属管理服务,这个“和”没有空间,最多开个会,选个会拍马的,问题还是没解决,故“和”要有“和”的文化空间的打造,比如老北京的茶馆,政府应积极支持平民参与的文化道场,和才能有实质场景,也期待华德榜在这方面有个建言,建树。
关公文化彭允好:
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,最基本的就是减少私心私欲,增强公义公德,如果只是表面的和蔼和善,但是私心不减,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更可怕。就像蕴藏着核炸弹,破坏力无法估计。
宋向清:
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,私心和私欲无法消灭。只有当物质巨大丰富的前提下,私心和私欲才有可能消失。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一定体现为人性的善恶,主要反映的是人们生存的欲望和生存的危机感同时并存使然。
但是物的匮乏和欲的存在并不能扼杀人们对“和”的追求。和平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,和谐仍然是当今中国的主题,和乐仍然是当今家庭的主题,和美仍然是当今每个人的主题。
关公文化彭允好:
“和”是调和,就像中医,同是强制趋于一致,就像西医。传统文化思想还是以调和为主。
宋向清:
维护和平者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,维护和谐者仍然是当今中国的主流。个别国家或个人的倒行逆施只会唤起更多的人热爱和平,热爱和谐。因为,对和平、和谐、和乐、和美等我们仍然要不辞追求,不懈努力。
爱诺一家:
@宋向清 “和”也是个人文化素养,精神气质的体现,融通四海是融合,代表的是与争为主的区别,和派主中庸,一统,争派主对立,自我个性,長远看,和是居中至上,争是居上至下,这要放历史和空间纬度去考量,正义的斗争也伴随着牺牲,生命值得尊重。